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基层动态

【扎根兴安的守护者】五年辟新路 山货闯全国——退役军人张晓禹的电商创业记

日期:2025-11-21 09:02 来源:中国最冷小镇公众号
【字体: 【打印文本】

穿行于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,总能看见坚韧生长的偃松。它们从黑土中汲取养分,结出的松子,却长期囿于深山。2020年,退役军人张晓禹做了一个决定。他放下在辽宁营口经营十四年的网吧生意,带着积累的经验回到呼中区。这一次,他要为家乡的林下产品,闯出一条通往全国的新路。

归乡之路:从网吧老板到“山货掌柜”

张晓禹的创业故事始于退伍之后。2006年,他学习手机维修技术,远赴山东开店。在山东,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。两人后来一同前往辽宁营口,经营一家网吧。14年间,网吧生意稳步发展,但张晓禹心中始终萦绕着对家乡的牵挂——大兴安岭的蓝天绿水、青山茂林,还有那些熟悉的山货味道。

2020年初,张晓禹转让网吧回到呼中区碧水镇。家乡的情景让他揪心:当地果仁加工厂受疫情影响,山货大量积压、销路几近中断。一次偶然的淘宝搜索,他输入“松仁”,发现销量第一的店铺竟来自广东,商标标签上赫然写着“广东产地”。他算了一笔账,按呼中本地的生产成本核算,中间环节的利润差竟超过一倍。这一发现,点燃了他的创业决心。

说干就干。同年,他注册成立“大兴安岭仁礼食品有限公司”。第一步是改造自家旧仓库:卫生标准全面升级,加工设备更换为食品级304钢,专用包装箱也精心定制。与此同时,他与当地邮局签下大客户协议,运费直降65%。

为打开销路,他聘请专业团队拍摄产品图、设计宣传海报,还驱车跑遍大兴安岭的山产品店,逐一添加微信、组建社群,实现货源实时共享。他推出“一件代发”模式:下游小微商户或主播只需接单转发信息,而包装、贴标、发货全由公司完成,货款直接结算给商户。这一模式,让下游商户零成本、零库存,只需专注销售,积极性大幅提升。

破局之道:从粗加工迈向深加工

张晓禹接手的是父亲自2003年起经营的老本行。在父亲经营的17年里,山货始终停留在粗加工阶段。红豆、蓝莓、松子等原料简单处理后,便成吨批发给外地商贩或直接出口,利润十分微薄。

拥有五年亚马逊电商运营经验的张晓禹深知,产品升级才是破局关键。为此,他从松仁深加工入手,研发出松仁糖、松仁油等产品,并融合传统文化元素,设计出“仁义礼智信”主题礼盒。原本按吨卖的原料,变成了按罐、按盒销售的商品,在电商平台上线后迅速销往全国各地。

“同样的松子仁,深加工后零售价大幅提升,利润也增长不少。”张晓禹说,这背后关键是电商的“去中间化”——通过平台直接触达消费者,省去了批发商和经销商环节。“以前是我们卖给批发商,他们再卖给零售商,最后到消费者。现在直接对接终端,利润更高,还能第一时间收集用户反馈改进产品。”

线上渠道的拓展让销量显著增长。随着规模扩大,野生蓝莓、野生蘑菇等产品的保鲜问题逐渐凸显。2021年,他与家人商议后,在碧水镇建起一座400余平方米的冷库。至此,公司实现了从收货、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闭环,一座功能完备的电商云仓建成。

通关密码:政策扶持让偏远地区也能做成电商

“在呼中创业,最难的就是地处偏远。”张晓禹坦言,“物流慢、成本高,起步时连个合适的办公场地都难寻。”如果没有政府支持,这条路只会更加艰难。

从他创业起步阶段,政府支持便纷至沓来。孵化基地提供了50平方米免费办公室、领取创新型中小企业补贴、连续三年享受到“双稳基金”担保贷款的有力支持……“正是有了这笔资金,我们才敢投入深加工和冷库建设。”张晓禹说:“包联领导直接对口,有问题随时能找到人解决。领导们多次带着我们的产品外出推广,由他们推荐呼中的松仁和蓝莓,效果比我们自己跑市场好得多。”

政策的全方位扶持,不仅让企业站稳了脚跟,也有效带动了本地就业。每年8到10月的生产旺季,张晓禹的公司会招聘20多名工人,都是碧水镇45到65岁的居民。普通工人日薪200元,机修工350元。这份家门口的工作,让不少居民在照顾家庭之余获得了稳定收入。

立身之本:坚守“偃松精神”诚信经营

张晓禹常以“偃松精神”自勉。生长在大兴安岭的偃松,能在严寒中坚韧生长,将环境挑战转化为生存优势。“做电商就像偃松,偏远不是绝路,反而因‘产地正宗’成了特色。物流慢可以想办法解决,只要守住品质和诚信,就能把困难变机会。”

他将公司命名为“仁礼”,源于对“仁义礼智信”的坚守。“做生意和做人一样,靠仁义、诚信立足。”有一年,漠河一位客户口头订购2000罐松仁,订货后当地因涨水冲断大桥,一周时间都无法送货。这一周里,市场上松仁价格从每罐19元涨到24元。“当时没有书面合同,只有口头约定,但我觉得不能爽约。”最终,他仍按原价结算,也因此和这名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。

“在呼中做电商确实难,但一切都值得。”张晓禹感慨道。五年间,他见证家乡山货销往全国,目睹越来越多的商户加入电商行列,物流链条也日益完善。未来,他还计划将电商与文旅结合,“让更多人来大兴安岭,亲口尝尝我们家乡的山货,把生意做得更长久。”

张晓禹的五年创业路,正是大兴安岭电商发展的生动缩影。从传统批发到电商零售,从粗加工到深加工,从物流瓶颈到渠道畅通,从单打独斗到政企联动。在这片林海里,越来越多“张晓禹”正用坚韧和创新,让大山里的珍宝走向远方,为大兴安岭写下更扎实的电商篇章。

编辑点评从深山积压到全国热销:看林区电商如何破局

张晓禹的五年创业路,是大兴安岭林下经济转型的生动实践。这位退役军人放弃辽宁14年网吧生意返乡,从改造旧仓库、注册公司起步,将家乡偃松籽从“深山积压品”变成“全国热销货”——他不仅用电商凿通了产销链,更以“偃松精神”诠释了生态功能区的突围之道。

其创业内核,是“变废为宝”的产业智慧。面对山货粗加工、利润薄的困局,他瞄准深加工与品牌化:松仁变松仁糖、松仁油,散装原料升级“仁义礼智信”礼盒,让“论吨卖”变“按盒销”;更务实破解痛点:谈下邮局降运费65%、自建冷库解保鲜难、“一件代发”带活小微商户。这些举措,将“偏远劣势”转为“产地正宗”的优势,让深山好货直连全国消费者。

其成功底色,是政策与诚信的双向奔赴。政府孵化基地免租、补贴贷款托底,让他敢投深加工;而他坚守“仁礼”之名,口头订单履约、涨价仍按原价交货,以诚信筑牢口碑。更可贵的是,企业带动20余名本地居民家门口就业,日薪200元的“家门口收入”,让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。

五年间,张晓禹不仅让家乡山货“走全国”,更见证林区电商从无到有:物流链完善、商户抱团、品牌意识觉醒。他用行动证明:生态功能区不必“守着金山受穷”——只要找准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,用电商激活产业链,用诚信擦亮品牌,深山里的“宝贝”,就能变成群众的“钱袋子”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微信
扫一扫·打开微信公众号